64岁的陈爱英在两地救助站的帮助下终于回家团圆,但很多像她一样的老人,仍没有找到回家的路。根据统计,佛山市救助站每年接收2000到3000名流浪者,对于一些有精神障碍的病患,救助站还会将他们安置在市三医院等四家定点医院接受治疗。昨日记者走访市三医院老人科,发现由于智力衰退等各种原因,这些老人的回家路更难。
记者了解到,曾有医生利用微博成功寻亲,整合网络平台将会使这些老人的回家愿望不再是梦想。此外,湖南湘潭方面完善的志愿者救助机制也值得佛山借鉴,社会力量的介入,使得陈爱英回家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变得并不偶然。
失踪了9年7个月的老人陈爱英能够在湖南湘潭找回,看似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实际上并不偶然。据了解,目前佛山对街头流浪人员的发现与调查,仍单纯依靠救助站20名工作人员,可在湘潭,已经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志愿者救助机制,900多名义工“扫街”为特殊的流浪人员提供帮助。社会力量的加入,无疑增加了老人回家的可能性。
佛山:主要通过群众报料查找
佛山救助站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03年8月起,佛山开始以“一站五点”的方式救助管理流浪乞讨人员。“这个模式下,各区都有一个救助咨询点,而市级层面只有一个救助站。”他表示,每个月从佛山救助站护送回乡的外地流浪人员平均就有20个。
该负责人介绍,救助站工作人员共有20人,每天要负责往返护送跨地域流浪人员回乡以及救助站接待等内勤工作,发现流浪人员线索还主要依靠市民报料,经警方派员处理后,移交给救助站核实身份信息和完成护送工作。团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佛山志愿者专业服务队针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工作尚未有和救助站联动搜索流浪人员的成熟机制。
该负责人坦言,如果可以将联动搜索流浪人员的事务通过“职能转移”交由社会工作机构来处置,志愿者协同救助站共同解决帮扶流浪人员才能有着落。
湘潭:志愿者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陈爱英在外流浪近10年,到过不少地方,为何只在湖南湘潭才被人发现并送往救助站呢?相比起佛山,人数众多的志愿者是他们开展救助工作的“秘诀”。
在湘潭,仅一个莲城清风志愿者协会便有志愿者300多人,这是一个由当地各行各业人员自发组织起来的队伍。而自从去年年初开始,湘潭救助站外勤科长童玲珏便将目光瞄准当地四大高校,将每所高校的志愿者协会等学生志愿者发展为救助站的“左膀右臂”,协助开展社会救助等公益活动。
“刚开始救助站工作人员会定期组织他们上街寻找流浪人员”,童玲珏告诉记者,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志愿者普遍养成救助意识,一发现路上有流浪人员便会第一时间与救助站取得联系。
在学生志愿者的协助下,湘潭的流浪人员都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救助。童玲珏说,上周救助站便接收到18名流浪人员,大部分均是志愿者送来的。此外,学生志愿者逢节假日都会到救助站为流浪儿童服务,“比如帮流浪儿童上课、清洁卫生、做游戏等”。作为“回报”,救助站则为每名学生志愿者提供社会实践证明,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操作:900多义工“扫街” 与救助站对接
如何更好地救助流浪人员?湖南湘潭的义工协会负责人胡劲松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寻找流浪人员,主要通过街访或市民提供信息,街访又叫“扫街”,就是到街上寻找;胡劲松还将自己的电话公布在微博和网站上,市民发现需要救助的流浪人员,即可拨打他的电话。
胡劲松称,他们从2009年就开始跟救助站对接,常送些生活物品过去,也搞点包饺子、搞卫生等活动,还有就是陪老人聊聊天。碰到残疾、瘫痪、流口水等特殊的流浪人员,他们会安排进民政局办的社会福利院。
胡劲松称,他们协会目前有900多人,有小贩、公务员、离退休人员、学生,以打工者居多。因做义工常常需要花钱,所以注册的学生不算多,“日常救助活动都是AA制。”
据统计,佛山市救助站每年接收2000到3000名流浪者,一些有精神障碍的病患,救助站还会提供免费治疗。受助人员被安置在市三医院等四家定点医院接受治疗。昨日记者走访市三医院老人科,发现不少老人的档案上仅以无名氏为编号,在种种困难制约下,这些老人的回家路更难。
在市三医院老人科,负责人一打开门,就有老人跟着医生问:“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家?”在护士协助下,记者试图了解这些被救助站送进医院的老人信息,但发现很困难。看上去已60多岁的徐婆婆送院很久了,至今她都无法找回亲人团聚。
大多数未找回亲人的老人甚至没有名字。因为他们也无法告诉工作人员自己的基本信息,有的是认知退化或老年痴呆,有的则是不愿意说。所以市三医院老人科的医生护士为他们做档案时只好以“无名”加上数字为代号。档案名字是“无名18”的一位婆婆,已经在市三医院老人科病房度过5年的时间。个子只有1.46米的她,只能说出自己来自高州,但具体地点以及名字,多次交谈后她依然无法说出头绪。
市三医院老人科相关负责医生介绍,目前像“无名18”、徐婆婆这样在老人科等待回家的老人有30位,与在市三医院其他科室的170多名救助病人相比,他们的回家路无疑更加困难。
幸运:曾有医生利用微博帮流浪者成功寻亲
“每年,很多老人都没等来亲人,但只能离开医院。”市三医院老人科医生告诉记者。因为找到亲人喜迎团聚而离开的人数,在该科室负责人的印象中,不超过1/4;大多数老人离开是因为身体好转后,根据救助站体制调到其他地方。
但也有幸运儿,在救助站或医院帮助下成功找回自己亲人的案例。就在今年,被救助站送到市三医院的老人李友香,在一名年轻见习医生的帮助下找回了自己的亲人。“刚送到医院时,她什么都不记得,后来细细询问,才知道她是在广州走丢的,亲人从事清洁工作,家乡是揭阳人。”医生称,知道了最关键的户籍地大概位置后,医院通过救助站联系揭阳当地政府,但对方反馈没有这个人的信息。“经了解,可能是老人记错了自己名字。”该负责人介绍,后来一个年轻见习医生把李婆婆的信息和照片发到了微博上。这一条微博随后被广泛转发,在网友帮助下,揭阳当地真有人认出李婆婆,给救助站打来电话。最终,李婆婆被亲人接走团圆。
计划:整合网络平台帮助更多老人回家
为了让更多像陈爱英这样的老年人能回家,市三医院老人科的负责人一直期待着能够建立一个公共网络平台,便于这些老人寻亲。“把老人口音、照片、基本信息放到网上,通过各地救助站联动,帮助他们回家。”该负责医生称。
昨日下午,记者见到佛山救助站相关科室负责人也在组织进行这一项工作。“我们上周经过电视媒体报道,已经有3位救助人员被亲人认出来,接了回家。我们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回家。”在市三医院各个科室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让这些无法提供身份信息,不能通知家人的受救助人员站在一起,拍合照。“这些照片我们会放在网上,希望他们的家人会看到,来接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