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有义乌兵后裔曾来义乌千里寻亲,从2002年开始,义乌市志编辑部便开始了长达8年的探寻之路。他们先后9次到河北、辽宁、天津、北京等长城沿线,调查义乌兵“南抗倭、北抗虏”的史实。
在这过程中,生活在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后裔一一浮现。为重新连接这段被隔断了400多年的血脉亲情,2010年下半年,他们策划了“义乌兵双向行”即“重走义乌兵戍边路、义乌兵后裔桑梓行”活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寻根访祖对接行动。
[给力推荐词]
他们原本是一群默默耕耘的人,一直在跟历史打交道。因为这次寻觅,不仅挖掘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还促成“南北双向行”,让无数远离故土的义乌兵后裔找回了自己的“家”,被传为佳话,津津乐道。主导人之一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还被网友冠以“寻根主编”的称号。
义乌市政府也将这次寻根活动视为文化盛事,十分重视,并以此为契机,与义乌兵后裔聚居的秦皇岛市结下“秦义之好”。
[年终回访]
夙愿得偿,95岁老人安详谢世
今年69岁的张金龙是义乌市志编辑部的副主编,最早参与义乌兵后裔的寻访,见过许许多多散落在长城脚下的思乡人。“2002年,我们第一次到辽宁绥中县,找到了当时已87岁的曹成惠。他的祖上来自义乌的长岭子村,这个古地名就是现在的北苑街道曹村。”张金龙说,老人很想回家乡看看,但因为行动不便,只能望“义”兴叹。
8年后,老人的梦想成真。今年8月下旬,义乌市志编辑部牵头,邀请河北、辽宁、天津等地的10位义乌兵后裔回故乡“探亲”,曹成惠的孙子曹长鹤就是其中之一。带着爷爷的嘱托和一抔泥土,曹长鹤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曹村,将黄土撒在村口的长岭溪,借此表达“落叶归根”之情。他用相机记录下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亲人的相貌,并带回族谱,让爷爷偿愿。
或许是因为了了夙愿,就在12月初,95岁的曹成惠过世了,“老人再无遗憾,相信去得很安详。”
和曹成惠一样,很多义乌兵后裔都圆了先祖们的寻根遗愿。今年8月,来自河北抚宁县董家口的骆瑞峰带着从父亲坟上取来的泥土,撒在了义乌骆宾王的墓上。埋骨异乡的老人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了。
相隔千里 两村结下“亲情”协议
义亭镇叶前村村民说,据叶氏宗谱记载,400多年前,有一房从村祠堂举家前往北方修守长城。400年后,在同一个祠堂,迎回了他们的后裔———来自秦皇岛的叶庆海。村里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认祖归宗的叶庆海泣不成声:“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们老叶家几十代人的愿望啊!”
今年11月,又有23名义乌兵后裔组团回家乡认祖寻宗。来自抚宁县的许国华还带来一份珍贵的“见面礼”———几件义乌兵用过的文物,他的祖先是江东街道许宅村人。相隔千里的两个村结下“亲情”协议,用这种方式重续前缘。
除此之外,倍磊三村、松门山、下骆宅、石北村等也找回了流落在长城脚下的英雄游子后裔。他们纷纷约定,要把这次家乡行的美好经历讲述给更多的义乌兵后裔,同时也要把祖先们戍边留下的历史痕迹用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来,传递给家乡的“亲人”们。“如果有机会,我们也想到义乌兵生活过的地方去看看,寻找更多的叶家人。”叶前村老年协会的叶新有说。
“像抚宁县的吴玉久,回去后跟我们一直有联系,不断找证据印证自己的祖先来自吴坎头。”张金龙为这些迫切渴望寻根的义乌兵后裔所感动。
“回故里寻根访祖,探先人勇武遗风。”义乌兵后裔的探寻不仅是亲人的团聚,更是时隔400多年的文化对接和传承。义乌市志编辑部正着手编撰相关书籍,用文字记录义乌兵不离不弃,世代守望长城的英雄赞歌以及此次双向行的前因后果。同时,义乌市政府也与山海关区政府达成意向,要在山海关老龙头立碑留念,永远铭刻。
[新年寄语]
虽然现在无法确切统计到底有多少义乌兵后裔,但我们会根据史料、族谱等继续为他们搭桥,帮助更多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