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寻亲网寻亲论坛寻亲区媒体报道 → 56份“家书”,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共有29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56份“家书”,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雨凡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42 积分:295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5-20 19:01:23
56份“家书”,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4-17 21:51:44

56份“家书”,15年的承担和坚守,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同学15年默默资助去世同学的父母,义举感动社会,全省发出向农大果树93(01)班同学学习的倡议。本报记者作为果树93(01)班的一员,为这个班集体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为同学们15年的情义以及在面对荣誉之时的淡定深深地打动。感动之余,记者记述了这个约定背后鲜为人知的一些细节。

1、一个共同遵守的秘密和承诺

4月1日,新华社播发了题为《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报道,讲述了我们果树93(01)班毕业生15年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后,许多人问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又在报社从事采编工作,你们报社为什么“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却让外地媒体捷足先登?面对诘问,我没有说话,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是我们班一个共同遵守的秘密和承诺。

3月25日,当李维贺老人从老家承德来保定“寻亲”时,职业的敏感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我觉着有必要告知报社派记者采访,但是,当我把想法告诉同学们时,大家极力反对。牛树起说:“我们做的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值得宣扬,也不希望媒体的介入再次触及老人内心的伤痛,扰乱二老平静的生活。”因此,作为这个班集体的一员,从个人情感来说,我理应遵守这个秘密和约定。

14年前,当我们班全体同学做出这个约定时,一个最朴素的初衷就是对逝去同学的一个交代,给两位老人的一点慰藉,很简单,只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压根儿就没想让媒体知道,甚至连当时的辅导员黄文军老师都不知情。黄老师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感慨万千:“同学们15年来坚持照顾资助宝元的父母,作为辅导员对此事竟然毫不知情,我感到惭愧,同时,也为有这些可爱的学生感到骄傲。”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会引起广泛关注,让我们始料未及。


2、毕业前夕不是约定的约定

去世的李宝元同学曾担任过我们班的班长。小伙子大眼睛,人长得很精神,性格随和,与同学们相处得很好。他十分喜欢运动,一入学便参加了系里的足球队和系里的篮球队,操场上经常看到他奔跑跳跃的身影。因此当病魔袭来时,大家很难将他和不治之症联系在一起。就是这样一个热情满溢的生命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戛然而止,在毕业前一年离我们而去,怎能不让同学们扼腕叹息!尤其是宝元的哥哥在几年前也是因同样的病去世,连失二子的宝元父母内心该是怎样的悲痛和凄凉!这种心情想必我们每个人都能想到。这种心情也促使我们在14年前做出这个不是约定的约定。

1997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河北农大园艺系楼的教室里,果树93(01)班的同学最后一次聚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畅谈着毕业后的去向。但是在欢笑背后,大家总是觉得若有所失,可不是么,从1993年刚入学时的30名同学到最后只剩下26名,有3人是因为休学、留级等原因离开大家,虽然如此,但是还能经常见面,而唯有宝元永远缺席班集体活动了。

不知是哪位同学放起了宝元生前的录音,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原来的欢笑停止了,时间也仿佛定格了,一个女生突然“哇”地哭出了声……曾睡在宝元下铺的牛树起走上讲台,说了一句:“我们的同学宝元没了,他的父母我们得管。”随后牛树起在黑板上郑重写下李宝元父母的联系方式“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 李维贺 邮编:067400”,台下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默默地拿出笔来,或在纸上或在手上记下来。

几天后,26名同学带着这个不是约定的约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奔赴各地。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同学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默默地从四面八方为两位老人写信、汇款。

 3、15年承担和坚守的背后

有人问同学们,是什么促使你们15年坚持做这件事,仅仅是同情吗?同学们否认了,同窗三载朝夕相处,那种情同手足的兄弟情早已超越一般的同情和友情,而升华成一种亲情和责任。

1996年,当李宝元同学生病住院时,大家就多次踊跃捐款。不仅本班捐款,还由学生会出面号召整个园艺系捐款。果树93(01)班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上学时每人都要省吃俭用。但是当同学有难时,毅然伸出了双手,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挤出5块、10块、20块,甚至有人捐出了50块……而在1996年的当时,50元几乎是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

1996年12月,当宝元去世的噩耗传来时,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由班长杜彦敏执笔代表果树93(01)班全体同学给两位老人写了信:“宝元虽去了,但我们仍在。我们明年就要毕业了,二老以后的生活将由我们来承担,宝元没完成的事情将由我们来替他完成……”由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资助和书信往来。

也曾经有人问我们:“你们到底给老人捐了多少钱?”说实话,没有人统计过,因为大家天各一方,汇款四面八方都有,很难计算。同学们面对媒体时也从来不避讳地说,总共也没捐多少钱,因为在我们刚毕业时,大家的工资都很低,仅有两三百元,有的甚至连工作都还没找到,吃饭都成问题,但是大家一直没有忘记承德的两位老人。班长杜彦敏曾多次给老人写信寄钱和去承德看望,同学赵高锋先后4次去承德看望,是写信最多的一个。杨政武毕业后换了多家工作单位,曾在石家庄、北京、山西等地辗转漂泊,前几年一家三口才在石家庄安下家来,虽然节衣缩食,贷款买房还是欠下一屁股债。即便如此,杨政武还是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老人,刚上班时每月才挣300元,第一次就寄出了300元。

正是同学们的资助和书信往来给了两位老人活下来的勇气,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这一点,在李维贺老人的回信中得到了印证。

4、荣誉面前的坦然和淡定

农大果树93(01)班优秀群体的事迹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后,社会各界给予了很高评价,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河北农大授予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和个人“道德建设突出贡献”荣誉称号,保定市授予“道德模范群体”称号,团省委授予“河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光荣称号……但是在荣誉面前,同学们始终保持着一种淡定和从容。

当农大做出对果树93(01)班的表彰决定,在印制学生名单时打算把班长杜彦敏排在第一名,在征求杜彦敏的意见时,他坚决不同意,“做任何一件事情,总有人做得多,有人做得少。但是我们首先是一个集体。所有荣誉都是属于我们果树93(01)班集体的,没有大家,做不成这件事,排名应该不分先后。”最后,在他的坚持下,按全班同学的姓氏笔画顺序排名。

同样,4月12日,承德市委宣传部给班长杜彦敏打电话说,打算授予几个事迹突出同学“荣誉市民”的称号时,也被杜彦敏以同样的理由谢绝了。

就是这样一群平凡的人,怀着一颗平凡的心,做着一件平凡的事,甚至平凡得不愿面对媒体的聚光灯。当各路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时,同学们竟然一时手足无措。牛树起慌忙打电话向我这个媒体人求助:“事情闹大了,现在好多媒体都来了,我们掌控不了,你快来吧……”

接受采访,到电台录节目,大家也总是互相谦让。“我们做这些事从没有觉着有多么了不起,说白了就是一种儿女对老人的牵挂。”但是当媒体的稿子见报后,同学们看了以后说,“还真是挺感人的”。时任团支书时翠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自己都被自己感动哭了。”

这件事情受到关注后,现在全国媒体一拨又一拨前往承德宝元父母家,大家最牵挂的就是承德的两位老人会受到过多干扰。但是转念一想,如果能够借此解决两位老人的后顾之忧,在社会上造成一些好的影响,也是一件让大家欣慰的事。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56份“家书”,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签名